24小时服务热线
13831059388
对压力容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确保其稳定运行、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环节,需结合设备特性、介质性质及运行环境制定系统方案。以下从基础检查、关键部件维护、介质管理、环境控制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日常基础检查(每日 / 每班进行)
运行参数监控
实时记录压力、温度、液位等关键参数,确保在设计范围内。
若发现参数异常波动(如压力骤升 / 骤降、温度超限),立即停机排查,禁止强行运行。
外观与泄漏检查
检查容器本体、接口法兰、阀门、焊缝等部位是否有泄漏(如结霜、滴液、异味、声音异常),尤其关注高温、低温或腐蚀性介质的容器。
观察容器外表面是否有变形、鼓包、划痕、腐蚀斑点等,若发现局部颜色变深(可能因过热)或凹陷,需标记并进一步检测。
附件状态检查
安全阀:查看铅封是否完好,有无泄漏,手动排放装置是否灵活,确保其在整定压力下能可靠起跳。
压力表:指针是否在零位(未运行时),量程是否匹配,表盘是否清晰,有无破损或卡顿,定期(每 6 个月)校验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。
液位计:液位显示是否清晰,有无假液位(如因介质粘稠、结晶导致),排污阀是否通畅,连接部位是否泄漏。
温度计:读数是否准确,探头是否完好,接线有无松动。
二、定期维护保养(按周期执行,如每周 / 每月 / 每年)
清洁与防腐
外表面:定期清理油污、灰尘、锈蚀,对碳钢容器涂覆防腐漆(根据环境选择耐温、耐候型涂料),不锈钢容器避免接触碳钢工具以防电化学腐蚀。
内表面:针对腐蚀性介质的容器,定期检查衬里(如橡胶、塑料、搪瓷)是否完好,有无鼓泡、脱落;对易结垢的容器(如换热器),按规程进行化学清洗(如酸洗、碱洗)或机械清理(如高压水冲洗),防止传热效率下降或堵塞。
阀门与管道维护
阀门:定期对阀门进行启闭操作,防止阀芯卡涩;检查填料函有无泄漏,及时更换老化填料;对截止阀、止回阀等,定期拆解清洗(尤其是介质含颗粒时),确保密封面完好。
连接管道:检查法兰螺栓松紧度(避免因热胀冷缩导致松动),垫片是否老化,管道支架是否牢固,有无振动或异响。
紧固与密封
检查容器法兰、人孔、手孔等连接部位的螺栓,按规定力矩均匀紧固,防止因局部松动导致泄漏(尤其在高温或频繁启停的设备中,需定期复紧)。
对密封垫片(如金属缠绕垫、石棉垫),若发现老化、破损,及时更换,且垫片材质需与介质特性匹配(如腐蚀性介质用四氟垫片)。
无损检测与壁厚测定
对长期使用的容器,定期(根据使用年限和介质腐蚀性,通常每 3-6 年)进行无损检测,如超声检测(测壁厚)、射线检测(查焊缝缺陷)、磁粉 / 渗透检测(查表面裂纹),重点关注易腐蚀、易磨损部位(如底部、接管处)。
若壁厚减薄至设计厚度的 80% 以下(或达到腐蚀裕量下限),需评估是否继续使用或降压运行。
三、介质与工况管理
介质特性控制
避免超范围使用:如非防腐容器不得盛装腐蚀性介质,低压容器不得超压盛装高压介质。
控制介质纯度:对易聚合、易结晶的介质(如丙烯、硫酸钠溶液),需监测其浓度或添加抑制剂,防止堵塞或反应失控。
启停与运行规范
启动前:确认安全附件完好,阀门状态正确(如排污阀关闭、进料阀开启),逐步升压 / 升温,避免骤升骤降(尤其对高温容器,需缓慢预热以防热冲击)。
停机后:按规程降压降温,对盛装易凝固介质的容器,需排净介质或通蒸汽保温,防止冻裂;长期停用的容器,需清空介质、吹扫置换(如用氮气置换易燃介质),关闭进出口阀门并挂牌标识。
四、记录与应急管理
建立维护档案
详细记录每次检查、维护、维修的内容(如日期、参数、问题、处理方式),以及安全附件校验、无损检测报告等,为后续评估提供依据。
应急准备
配备应急工具(如灭火器、防毒面具、堵漏夹具),操作人员需熟悉泄漏、超压等事故的应急处置流程(如紧急降压、切断进料、疏散人员)。
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响应。